习主席短期内九次对外宣示,吹响全国碳达峰、碳中和行动号角
“3060”目标——2030年碳达峰,2060年碳中和
习主席于2019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:“应积极应对塑料污染,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有序禁止、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、销售和使用,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......”
2020年1月16日,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。
2020年4月10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《禁止、限制生产、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(征求意见稿)》。
2020年7月10日,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》。
2020年9月22日,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。
2020年9月30日,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。
2020年11月12日,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。
2020年11月17日,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。
2020年11月22日,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。
2020年12月12日,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。
2021年1月25日,世界经济论坛“达沃斯议程”。
2021年3月15日,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,提出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。
2021年4月22日,习总书记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,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,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
2021年11月15日,工信部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,提出发展聚乳酸、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基材料实现工业碳达峰推进。
2022年5月10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,部署了生物经济发展5方面重点任务,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。
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,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但我国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仍然任重道远。
2019年,全社会碳排放(含LULUCF)约105亿吨,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吨,占全社会碳排放(不含LULUCF)比重约87%。
从能源品种看,燃煤发电和供热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44%,煤炭终端燃烧排放占比35%,石油、天然气排放占比分别为15%、6%。
从能源活动领域看,能源生产与转换、工业、交通运输、建筑领域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分别为47%、36%、9%、8%,其中工业领域钢铁、建材和化工三大高耗能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7%、8%、6%。
碳中和容易忽略的部分
石化行业的两个重要的职能:
为人类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源服务,这些服务包括电力、热力和交通移动力;
通过石化行业,提供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原材料,如塑料、化肥和各种化纤材料。
使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,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的生物材料(PLA、PBS、PHA等),逐步替代石油化工材料(化纤、塑料等),向环保、无毒、可降解的方向发展。
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汽柴油汽车,太阳能、核能、氢能逐步替代化石能源,向清洁、高效、可持续的能源方向发展 。
与传统石化基的聚合物相比,PLA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、生物可降解性。由于PLA来自生物基,因此PLA在减碳方面效果显著,碳排放比传统化石基塑料大幅减少。
碳捕集与封存是指将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,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。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。有别于传统碳捕集方式,利用光合作用的产物(粮食、秸秆、农林废弃物等)为原料,生产生物材料聚乳酸,加工制备绿色纤维、绿色塑料等产品,在使用和降解过程中不产生微塑料颗粒污染,不释放有害气体,对人与动物无害,并可直接填埋,实现碳捕集新模式。